栏目导航
联系我们
  • 邮编:238000
  • 电话:13805694563
  •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工业集中区南方路和云霄路交口

兵器大观丨一座博物馆见证的强军梦想


来源:bob手机网页版登录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08 10:59:05

  有这样一条长街,它是岁月的记事簿,记载着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巨变。

  它就是北京的长安街。这条街,东有建国门,西有复兴门,谓之长治久安。刚刚过去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,这里滚滚铁流,展现出雷霆万钧的中国力量;这里战鹰掠过,谱写出恢宏壮丽的和平乐章。

  “凡兵有大论,必先论其器。”当虎贲远去,当铁流归建,当人们“欣看装备军容盛”,长安街两旁的一些建筑,那些建筑里的文物,常常会与阅兵装备穿越时空,无声对话,“忆我曾长梭标师”……

  一架悬空的P-51D战机,默默诉说着它参加新中国成立时阅兵的情景。当时,多架从空军缴获的P-51D战机是受阅主力战机,其他的还有多架轰炸机、运输机、教练机等。老飞行员任永荣曾叹息道:“很遗憾,都是清一色的外国货。”

  时代作笔,白云为卷。还是这片天空,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这样告慰先辈:本次受阅的空中梯队,按模块化、体系化编组,由先进预警指挥机、歼击机、轰炸机、运输机等组成,基本涵盖我军现役主战机型。这些装备的集中亮相,充足表现中国军队高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,充分展示人民军队制胜空天的强大底气。

 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输火箭的仪器舱旁,1955年钱学森与陈赓的经典对话,像历史的回音壁,在人们耳畔轰然作响——“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?”“中国人怎么不行啊?外国人能搞的,难道中国人不能搞?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?”“好极了,就要你这句话!”

  车辚辚,长剑行。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,中国战略导弹首次亮相。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,35年前的数种型号导弹发展到了数十种型号。这次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,型号更多更先进的战略导弹,也是在告慰钱老:东风浩荡剑在手,保家卫国心不忧,大国长剑忠实地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。

  我军第一部电台,像一位岁月老人,默默讲述着它的故事。1930年,红军在第一次反“围剿”作战中,缴获了一部无线电台。从此,人民军队有了第一部电台,我军通信事业踏上从无到有、由弱向强的发展征程。

  时间从来不语,却又证明一切。这次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,更先进且成体系的信息化装备向祖国和人民报告,我军信息通信装备正向网络化、立体化、智能化昂首迈进,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、威慑制衡强敌的重要支撑。

  保卫和平坊,巍然耸立。这座以汉白玉为身,蓝色琉璃瓦为顶,三间四柱,上书“保卫和平”4个鎏金大字的建筑,已在此上百年。

  建筑是凝固的语言。从耻辱的写照,到胜利的标志,再到追求和平的象征,保卫和平坊见证了在长安街举行的历次阅兵,也在用我军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武器装备告诉国人:强国必须强军,强军必须利器。

  《南昌起义》《抗日游击战》《胜利渡长江》……纪念碑底座10幅浮雕上手握简陋武器的先辈,还有碑上的万千忠魂,一次次欣喜地瞩望着我军武器装备一直更新,受阅官兵排山倒海走向未来。

  浩浩长街,悠悠岁月。绳其祖武,垂裕后昆。用胜利奠基和平,用强大巩固和平,永远是一支军队对使命最好的回答。

  在军博开放日,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工作人员引导下,走进这座雄伟高大的建筑,也走进了以兵器为桥梁纽带的中国革命发展史。

  从斑驳老旧的轻武器到焕然一新的现代化装备,从缴获来的武器装备到我国自研的武器装备……一连几天,记者在各个展厅里一路寻访,聆听这些“钢铁见证者”背后的故事,感受着游客们用行动、语言、情感构成的浓厚氛围,感受着他们在面对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兵器时,由衷流露出来的强国强军梦想。

  受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的感染,游客们格外关注抗日战争时期的兵器展品。

  在二层西侧展厅里,“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其近代历次侵华战争的继续”等字句出现在人们眼前,游客们的表情顿时严肃了起来。

  茅山地区抗日游击队使用的“单打一”枪、琼崖纵队战士使用过的手枪、东江纵队东莞大队大队长张英组织队伍抗日时使用的步管枪……面对这些简陋的武器,来自江苏镇江的游客刘义对14岁的儿子说:“英雄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打鬼子的,多不容易!”

  一个展柜前,聚集了五六名游客。展柜里,陈列着一根扁担。旁边的说明文字是:“1942年12月20日,民兵史启太在反‘扫荡’战斗中使用的扁担。他用此扁担打死日军2人,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。”

  “当年,国家积贫积弱,我们的武器不如敌人,有些甚至根本称不上是兵器,每一次胜利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……”人群中,一位身着老式军装的游客脱口而出的这句话,像是给身旁站立的外孙说的,也像是给所有人说的。

  交谈中,记者得知,这名游客曾在驻酒泉某部服役。此次带着外孙来北京,第二站就选择了军博。

  这名游客解释说:“我外孙对过去的历史没有过多的直观了解。这次,我想让他通过了解抗日军民所使用的武器及巨大牺牲付出,明白其中的联系,激励他更努力地学习,将来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。”

  “年轻一代在展品前的沉思是很可贵的。”记者突然想到不久前采访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副馆长时听到的一句话,“就在这一刻,很多年轻人开始将自己的志向与国家需求统一在一起。”

  走进军博的负一层,一辆美制坦克格外引人注目。旁边的说明文字显示,这辆坦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,于朝鲜顺川地区缴获美军的。

  坦克车体高大,装甲、履带、车轮无不透露着一种厚实与坚固……从湖南株洲来的游客耿士强扭头问同伴:“这么大的铁家伙,志愿军战士是怎么拿下它的?”

  在抗美援朝战争馆的一张照片中,耿士强找到了答案。照片上,一队志愿军战士正沿着一个斜坡爬向坡上的一辆美制坦克。几名志愿军战士中,有两人紧攥着RPG-43反坦克手榴弹,另外一人肩扛着我国仿制的1951年式90毫米火箭筒。

  “这两种武器中,RPG-43反坦克手榴弹是苏联提供的,1951年式90毫米火箭筒是我国仿制自早一年缴获的美制同类武器。”讲解员的讲述吸引着游客,“这些在当时来说较为先进的武器,构成了志愿军打击强敌的‘铁拳’。但是,使用它们必须距离坦克较近,比如用反坦克手榴弹,志愿军必须距离车体很近,才能攻击到坦克的薄弱部位。”

  讲解员的解说,让记者不由得想起了前面那位青年的话——如果先辈们有先进武器,他们的牺牲就不会那么大了。

  每一件兵器,都承载着艰苦卓绝的抗争故事,承载着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,承载着敢于以弱打强的英勇无畏。人们站在它们的面前,或倾听,或追忆,或沉思。

  在陆军轻武器装备技术展厅,记者认识了来自广州的高中生黄梓新。令人欣喜的是,黄梓新能说出眼前很多装备的性能参数。

  黄梓新和记者说,他爷爷曾经是一名军人,经常向他讲起军营故事。作为一名高中生,黄梓新有意在将来报考军校。前不久,他想利用开学前最近一段时间专程来军博看一下,想法一经提出就获得全家人支持。

  黄梓新难掩内心激动:“这里的展品提醒着我们,绝不能忘记历史,绝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。只有提升国家的总实力,我们的拳头才会变得更硬。这次来军博,让我更加坚定了参军报国的信念。”

  在079号功勋战机旁,讲解员为游客们讲述王海及“王海大队”的事迹。“用英雄的名字命名是一个单位的荣光,‘雷锋班’‘黄继光连’就是如此。王海所在的大队也获得了这样的殊荣,被命名为‘王海大队’。”几十名游客,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神情都认线多个孩子仰着脸,紧盯着讲解员,眼睛亮晶晶的。

  “想参军报国吗?想成为英雄吗?”讲解员不忘提醒孩子们,“那可要好好学习呀。”

  更多的历史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呈现出来。“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是我国负重前行的阶段,我们先后自行研制了一批机型。强-5强击机,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双发超声速强击机,1968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。研究强-5的同时,对歼-6的研制也在进行;歼-8歼击机,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歼击机,1969年7月首飞……”

  我国研制的步枪、我国研制的迫击炮、我国研制的榴弹炮……当“我国研制”这4个字开始慢慢的变多地在讲解员口中出现时,游客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。

  “先辈们用忠诚与坚毅筑起了钢铁长城,应当受到大家的尊敬!”在地下一层展厅,陈列着两枚红旗-2防空导弹。当年我军就是用这种导弹击落了U-2高空侦察机。来自山西的学生程昊站在防空导弹前,像军人那样举起右手庄重地敬礼。

  在“领航强军向复兴——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”展厅内,某部军官张翔龙正在结合现地参观,为视频另一端的战友们进行“云讲解”。

  “从‘汉阳造’到歼-20,人民军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?答案就在这些展陈中,在无数先辈的牺牲奉献里,在每名中国军人的坚实脚步下……”

  视频画面中,山东舰、海南舰、歼-20、运-20等兵器模型相继出现,引发一拨又一拨互动。

  一名战友感慨地说:“当年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钢铁洪流,今后我们会用智慧和汗水铸造起保卫祖国的新长城。”

  结束“云讲解”,张翔龙说:“参观军博后,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。阔步新征程,我们当以行动践行理想,以奋斗书写忠诚!”

  在军博一层大厅一张竖置的海报前,众多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。一个由微博军事联合央广军事、军博共同发起的“一人一句致敬人民英雄”祝福征集活动,正在火热开展。记者点开网页,一条条留言跃然于眼前:

  “所有的岁月静好,是由于有人在为我们默默地负重前行;所有的强大,不能离开先辈们用热血铺就的基石。铭记这份悲壮与荣光,传承先辈们的不屈精神,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!”

  “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,无数英雄前辈献身中国兵器事业,这些贡献与付出不能忘、不敢忘。”

  走进军博各个展厅,如同步入时光长廊。在时间的轴线上,无数兵器及背后的英雄故事,共同绘就了中国人民军事斗争史的壮丽画卷。

  在日制立川九九式高级教练机旁,一名七八岁的孩子从机前绕看到机后。戴着白色旅游帽的奶奶拽着他的胳膊,将他拉到了说明文字前,边看边讲解:“这架飞机是咱们在东北地区收缴的,后来用来训练咱们的飞行员。”

  “缴获品能够有效激发出人们的自豪感。因为,很多时候,缴获是胜利的另一个代名词。”一名讲解员和记者说,“军博的藏品,有一大半是缴获敌人的,其中不少在咱们中国军人的手里变成了英雄车、英雄炮。”

  “英勇的先辈使用手中的武器造就了英雄的史诗。”这名讲解员的话语中满含真情,“这既是先辈们敢于亮剑、英勇战斗的见证,也是人民军队在当时武器装备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不断追求‘剑术高于人’的结果。”

  抗日战争中,我军官兵在黄土岭战斗中,用一门普通的82迫击炮,击毙了日军“名将之花”阿部规秀。

  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官兵用一门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击落了10架敌机,这门炮所在班被志愿军总部授予“十颗红星炮班”荣誉称号。

  “连队现在列装了新装备,威力大了,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情况投入训练?怎样把武器装备的效能发挥到极致?这是许多官兵迫切想知道的答案。” 陆军某部“红军炮兵连”干部张鑫生说,这一次,他特意利用休假期间来到军博,近距离地感受先辈们的战斗精神,寻找他们的胜战密码。

  在这里,张鑫生找到了答案。“武器装备很重要,但比刀剑更有威力的是人的信仰与意志。”张鑫生说,“面对新装备,我们要做的,是让装备在手中变得出神入化。”

  二楼的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厅中,洲际导弹、弹道导弹、空地导弹、反坦克导弹模型或实物,成系列地呈现在游客们眼前,给人一种强大的冲击力。墙上的大电子屏幕上,播放着导弹打击目标的画面。电子屏幕下,是一个偌大的沙盘,显示着导弹的不同部署状态。在解说词中,“联合作战、全域作战”等成为高频词,体现着我军导弹已成体系发展部署和使用的现实图景。

  海军武器装备技术厅里,同样人流如织。一群学生刚进入大厅就连连惊呼。眼前,是航母编队的模型。海上,我国的航母编队整齐列阵,破浪前行;空中,预警机和各种战斗机有序展开,与水面上的各种战舰遥相呼应。巨大的电子屏幕上,深蓝色的海水衬托得战舰更加威武、高大。

  在“领航强军向复兴——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”展厅中,除了陈列着我军现役主战装备模型,还展示了无人机、无人车、机器狗、外骨骼等装备。

  “面对这些我国自主创新、自己研制的装备,感觉怎么样?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张鑫生的回答是12个字:履职更有底气,打赢更有信心。

  走出军博大厅,记者的思考仍在继续。刚刚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,又一批让人振奋的新装备亮相。这种展示也是一种昭示: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,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,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。